青岛新闻网体育频道讯:在日前结束的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十二届青岛市南区委员会三次会议上,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总经理王国栋、主教练宿茂臻当选政协委员,他们在球队备战、引援工作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不忘参政议政,积极参会并提出《让体育真正回归校园》等议案。
王国栋同志简介
王国栋,男,汉族,1971年1月4日生人,岛城著名足球运动员,现任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总经理。
青岛海牛队重新组建仅仅八个月,便以不败战绩从中乙冲入中甲,并夺得中乙联赛冠军。“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这固然是海牛将士上下用命,奋力拼搏的结果,也与球队背后以“大胡子”总经理王国栋为首的俱乐部管理团队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
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总经理王国栋,留着与众不同的大胡子,就像他与众不同的足球人生。
1986年,王国栋进入青岛市体工队足球队,开始了其足球生涯。1988年入选中国少年队,同年随队获得亚洲青少年锦标赛第三名。1991年从青岛体工队转业到山东外贸机械,1992年代表省外贸队夺得全国乙级联赛冠军,这是王国栋代表青岛拿下的第一个中乙冠军。二十多年后的2013年,由他领衔的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再次代表青岛拿下中乙联赛冠军。
1994年,王国栋代表青岛海牛队获得全国足球甲B联赛冠军,1995年代表深圳队获得甲B联赛冠军,1996年又代表青岛海牛队获得全国甲B联赛亚军。1998年,“不安分”的王国栋转会四川全兴队,并获得全国甲A联赛即如今的中超联赛第五名,1999年—2001年转会重庆力帆队,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甲A联赛第四名。
在王国栋的球员时代,他以彪悍的球风和特立独行的性格著称,并为岛城球迷长久以来津津乐道。
2002年—2006年,选择退役的王国栋进入青岛海利丰队带训青年队,为青岛足球的青少年训练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由王国栋等人培养出的球员在全国开枝散叶,其中不乏于大宝等知名球员。2009年,王国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青岛海士林橡胶有限公司,直到2013年重回“海牛”。
青岛海牛队之所以能重组八个月就成功冲甲,和二次转会引进李凯、王选宏、马兴煜、于贵君和李民辉等实力干将有很大关系,而“挖来”五位中超水准球员的最大功臣非俱乐部“大胡子”总经理王国栋莫属,对此这位老海牛很是谦虚,“俱乐部总经理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岗位,职责就是为球队做好保障和服务,赛季初和二次转会引进的球员都是按照教练组的需求进行操作的,在队伍管理和后勤保障方面我也做了一些工作,通过摸索和学习我也算完成了从球员、教练到俱乐部总经理的角色转换,我给自己这八个月的工作打个及格分吧。”
2013年初,海牛俱乐部主席戚务生和总顾问李永存向董事长于仲润推荐了王国栋,认为这位老海牛完全有能力出任俱乐部总经理。王国栋坦言自己有着浓厚的海牛情节,“2002年我退役后做过教练,也开了公司当过老板,出任海牛俱乐部总经理是基于一个老海牛人的责任。”
王国栋认为总经理是俱乐部和球员之间的粘合剂,“我要在俱乐部利益和球员需求之间找到最好的结合点,让球员得到满意的合同,让俱乐部找到满意的球员。”基于这样的理念,王国栋在赛季初就为海牛挖来了高水平球员,从中超阿尔滨俱乐部引来了于子千、薛亚男、姜文骏、韩家宝和迟金玉,他们的到来使海牛队实力大增,这五名球员也是上半赛季海牛队半个主力阵容。这期间,辗转过数家中乙球队的韩家宝心有余悸,“因为有些俱乐部和球员签的工作合同中有不平等条款,当他看了海牛的球员合同后非常满意,因为没有出场时间限制,基本工资有保障,因为训练或比赛受伤薪水和奖金照发,对赛场上作出突出贡献的球员还将按一定比例发放奖金。”
上半赛程海牛队6胜1平位居北区第一,这也促使俱乐部将三到五年冲甲的目标改为当年冲甲,而引进高水平球员是重中之重。二次转会引进的李凯和马兴煜都是王国栋的学生,正是在王国栋的积极运作下,海牛队通过二次转会实力又上了一个台阶,为海牛队成功冲甲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老海牛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大胡子”王国栋如今也成为重新出发的海牛俱乐部的标志性人物,他本身的经历就是青岛足球近三十年的缩影,在他身上体现了青岛足球的传承、奋进和超越----他们传承的是青岛足球的光荣和梦想,凝聚的是青岛足球的精神与力量,共享的是青岛足球的快乐与美好,超越的是青岛足球的曾经与辉煌!
宿茂臻率领海牛在上个赛季的中乙联赛中高奏凯歌顺利进军下赛季中甲联赛
宿茂臻简介
宿茂臻,男,汉族,1972年7月30日出生于青岛,硕士学位,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现任青岛海牛队主教练。
作为原山东队领袖球员,国内足坛著名高中锋,以头球见长的宿茂臻被球迷们称为“金头”,门前抢点,甩头攻门,成为其标志性进球方式。同时,宿茂臻也被誉为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中最勤恳和最敬业的球员。
1986年,宿茂臻中学毕业后到济南踢球。少年时曾赴英国曼联队与吉格斯、贝克汉姆等人作为队友一起试训,后因受伤错过了这家世界顶级俱乐部。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开始后,宿茂臻代表山东队参加全国足球甲A联赛,球员时代曾获中国足坛荣誉的“大满贯”,其中包括中国足球先生金球奖、“中国足坛真汉子”称号、95年足协杯冠军、第八届全运会冠军、99年甲A联赛、足协杯双冠王等称号。职业生涯中,宿茂臻联赛总共打进65球,96年以13粒进球获得联赛金靴奖。1993年—2002年期间入选中国国家队,历任国家队主教练,都会把宿茂臻招致麾下。2001年凭借自身优势和勤恳认真的职业态度,成为当年国足主帅米卢的爱将,2002年随中国国家队参加了韩日世界杯,并在对阵哥斯达黎加的比赛中出场。
2002年底,宿茂臻选择退役,再次远赴英伦留学深造,期间获得了欧足联C级、B级教练证书,并在英国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大学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2006年----2009年,还先后获得亚足联A级教练证书,德国足协A级教练员证书,日本足协C级教练员证书,以及职业级教练员证书。
2006年----2008年任中国国奥队助理教练,随队获得2008年奥运会第九名。2009年----2011年任中国国青队(U19)主教练,曾以四战全胜的战绩获得越南青年邀请赛的冠军,并获亚青赛第五名。2011年----2012年任中国国青队(U16)主教练,带队打入亚少赛决赛。
2013年,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重新组队征战中国足球乙级联赛,宿茂臻回到家乡球队,成为青岛海牛队主教练。第一年参加乙级联赛,宿茂臻带领海牛将士在八个月的时间里,创造了14胜5平,以不败战绩冲入中甲,并夺得中乙冠军的优异纪录。这是主教练宿茂臻向岛城球迷交出的满意答卷。
宿茂臻在接受《足球报》记者的采访时这样说:
这一路走来,“海牛”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个团队在用心在做,用情在做,用力在做。从训练到球队的伙食,上至老板,下至俱乐部,我们都尽心尽力,非常关心,这是用心;用情,那就是对老海牛的感情,对青岛足球的感情,这支球队是青岛的球队,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好;用力方面主要是投入和保障,奖金晚发一天都不行,转会的投入,大家也看在眼里。有了这样的保障,球队自然没有后顾之忧。
我们的教练组,是一个国字号标准的团队。在球队管理上,我们采取的是宽严并济的办法,我们有严格的管理条例,任何人违反了都会受到处罚。在训练方面,我们的训练量在中乙是最大的,但球员都坚持下来了。回顾全年的比赛,我们的结果非常好,但过程还是非常艰难的,很多时候都是咬牙赢得了胜利,我对球队的要求就是团队、拼搏、奉献和不放弃,我的队员们也达到了我的要求。
从著名足球运动员,到国字号教练,再到职业队主教练,宿茂臻完成了一个优秀运动员向优秀教练员的转变。作为一个青岛人,他称得上是青岛足球近三十年来的标志性人物和代表。
他是青岛的荣耀!
海牛俱乐部总经理王国栋和主教练宿茂臻去年造访青岛新闻网嘉宾访谈节目
附政协议案:《让体育真正回归校园案》
王国栋
从古至今,我国历来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从孔子 “六艺”里的射和御,到近代三好、五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德智体”或者 “德智体美劳”,体育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也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尤见其对体育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已成为能与美俄等一较高下的体育大国,然而却又被认为还不是体育强国。究其原因,体制因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我从事青少年足球培训已经十多年了。这些年,既看到了体育在中国的不断进步,同时也深感其薄弱之处。从我熟悉的学校体育的开展来看,如何回归健康和教育功能的本位,一直困扰着中国体育的发展,而且在近年来演化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拿中国与加拿大运动员培养过程的差异来说,加拿大既重视文化学习也重视体育运动,如果文化成绩不好,运动员是不能参加运动训练的。在此问题上,中国运动员刚好相反。一直以来,中国运动员培养走的是“举国体制”路线,由国家、高校和业余体校等几种方式培养。竞技成绩优秀的甚至可以直接顶替学分,以这一途径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这种方式,已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再具体到我从事的足球行业,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校园足球”的真正主体是学校,回归学校才是“校园足球”真正的出路。现在的校园足球基本上以各地足协为主体,所有竞赛都由足协负责。有人形象地说,各地教育局只是在活动开展期间加盖公章,并没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参与校园足球。踢球的孩子在学校,真正搞校园足球的人也在学校,只有教育部门管理校园足球才能理顺一些关系。说到底,只有管校园的人直接管校园足球才有政策优势,从而调动核心资源,提高校园足球的效率。
青岛在国内素有“田径之乡”、“足球之城”的美誉,市南区的各项工作又走在青岛的前列。然而,都说市南出文艺人才,出学生尖子,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上却乏善可陈。近些年,虽说我们在学校体育的开展上也做了一些工作,包括场地设施的改善,政策层面的推动等,但从基层体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与城阳区、李沧区,乃至新市北区对比,在这方面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
建议:
1、让体育真正回归校园。要做到让体育真正回归校园,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和体育抢时间:在中央倡导下,中小学生逐渐减负,节约的时间从事体育运动,确保兼顾文化和体育。二是在“三从一大”政策下训练时间过长、过早专业化训练: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强调,要系统认识体育运动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乒乓球名宿徐寅生讲过:“如果减少了训练时间就不能取得好成绩,那不是训练时间不够,而是训练质量不高。三是运动员培养方式要转变:改变原来体育系统本身办教育的模式,让教育回归中小学校。目前,北京已提出“振兴三大球计划”——“1、2、8计划”,即一个运动项目依托2所大学,下面有4个中学和8个小学开展。实际上,这就是让体育回归校园的具体操作方法。这些好的做法,我们市南区都可以借鉴。
2、理顺体育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市南区的体育和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历了多次的分分合合,其实无论怎么整合,理顺关系才是“王道”。试拿校园足球的开展举例。如果校园足球由教育部门主抓,把校园足球定为年终考核内容,我相信所有校长都会积极支持。校园足球的主体不应是体育主管部门和足协,他们只需提供业务指导。如果校园足球的主体回归各个学校,甚至以后国少队、国青队的队员都出自学校,相信能够激励更多的学校在足球上的投入。
3、解决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一提到体育生,很多人都把他们跟差生划等号,一些体育圈和职业足球的坏风气也直接影响了校园,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练体育、踢足球了。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很多体育人才,都是非常聪明和有能力的,比如李宁、邓亚萍等等。校园体育活动其实也是娱乐,人总要娱乐,有人踢足球,有人打羽毛球。我们培养这些体育爱好者,希望以后他们因为有这种爱好人生更加幸福。不一定都练专业,但有了这个幸福观去搞校园体育,就会有更多的优秀专业运动员出现。中国足球不行,还是足球人口薄弱,薄弱的主要原因就是校园足球没有在全国开展。人生的选择是多样的,他们愿意去职业队,有水平一样可以,不愿意去的可以考大学,校园足球的模式就解决了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不一定都当运动员,但通过足球学习,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对他们一生都有好处。另一方面,一部分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还可以组成体育特长班,既保证其每天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又不耽误他们的训练。美国的艾美基学院在这方面有着先进的经验。多年来,他们培养了网球名将塞莱斯、辛吉斯、莎拉波娃、威廉姆斯姐妹、扬科维奇、阿加西、贝克尔,足球明星中田英寿等体育明星。每年有98%的艾美基毕业生都进入了大学,其他2%则成为了职业选手。艾美基不仅培养了众多世界级的优秀运动员,更重要的还成功解决了学生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其寓体于教、学训一体的办学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4、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园体育。开展校园体育,场地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市南区的学校多处于老城区,在场地方面先天不足。近年来教体部门虽然在硬件设施上都做了提升和改善,但仍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校园体育需求。在这方面,李沧区汾阳路小学的经验值得学习。汾阳路小学同样面临着场地问题,但他们没有“坐等靠”,而是积极想办法破题,因地制宜的开展适合自己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他们选择的是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场地较为灵活的乒乓球项目,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还培养出了世界冠军。
5、尝试打造市南区校园体育联盟及相关赛事。有资料统计,青岛市小学生的近视率已将近40%,初中生是60%还多,高中生达到了惊人的80%。活动少、玩电脑、打游戏,已经成为学生近视的主要诱因。这组数据警示我们,积极开展校园体育刻不容缓。如今,网球、足球和篮球等体制以外的培养模式(职业化)诞生,这也是新课题。日本每一所学校都有成立业余足球俱乐部。北京理工大学队当年从乙级联赛打到中甲的那支队伍,就是以三高足球俱乐部的学生为班底,现在三高俱乐部每年至少向北理工队输送5个以上学生。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经验告诉我,依托学校组成的具有职业化特点的各类体育俱乐部近年来充满活力。拿足球来说,海牛、鲲鹏、阿森纳等足球俱乐部纷纷在学校建立教学点,在此基础上,如能组织区一级的校园足球联赛,以点带面,势必调动起学校和老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将进一步繁荣校园足球的开展。优秀的小球员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志不在此的学生也可从中得到磨练。以此类推,尝试打造市南区校园体育联盟和相关赛事,将使体育进校园真正落到实处。(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