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牛俱乐部总经理王国栋和主教练宿茂臻去年造访青岛新闻网嘉宾访谈节目
附政协议案:《让体育真正回归校园案》
王国栋
从古至今,我国历来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从孔子 “六艺”里的射和御,到近代三好、五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德智体”或者 “德智体美劳”,体育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也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尤见其对体育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已成为能与美俄等一较高下的体育大国,然而却又被认为还不是体育强国。究其原因,体制因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我从事青少年足球培训已经十多年了。这些年,既看到了体育在中国的不断进步,同时也深感其薄弱之处。从我熟悉的学校体育的开展来看,如何回归健康和教育功能的本位,一直困扰着中国体育的发展,而且在近年来演化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拿中国与加拿大运动员培养过程的差异来说,加拿大既重视文化学习也重视体育运动,如果文化成绩不好,运动员是不能参加运动训练的。在此问题上,中国运动员刚好相反。一直以来,中国运动员培养走的是“举国体制”路线,由国家、高校和业余体校等几种方式培养。竞技成绩优秀的甚至可以直接顶替学分,以这一途径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这种方式,已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再具体到我从事的足球行业,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校园足球”的真正主体是学校,回归学校才是“校园足球”真正的出路。现在的校园足球基本上以各地足协为主体,所有竞赛都由足协负责。有人形象地说,各地教育局只是在活动开展期间加盖公章,并没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参与校园足球。踢球的孩子在学校,真正搞校园足球的人也在学校,只有教育部门管理校园足球才能理顺一些关系。说到底,只有管校园的人直接管校园足球才有政策优势,从而调动核心资源,提高校园足球的效率。
青岛在国内素有“田径之乡”、“足球之城”的美誉,市南区的各项工作又走在青岛的前列。然而,都说市南出文艺人才,出学生尖子,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上却乏善可陈。近些年,虽说我们在学校体育的开展上也做了一些工作,包括场地设施的改善,政策层面的推动等,但从基层体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与城阳区、李沧区,乃至新市北区对比,在这方面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
建议:
1、让体育真正回归校园。要做到让体育真正回归校园,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和体育抢时间:在中央倡导下,中小学生逐渐减负,节约的时间从事体育运动,确保兼顾文化和体育。二是在“三从一大”政策下训练时间过长、过早专业化训练: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强调,要系统认识体育运动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乒乓球名宿徐寅生讲过:“如果减少了训练时间就不能取得好成绩,那不是训练时间不够,而是训练质量不高。三是运动员培养方式要转变:改变原来体育系统本身办教育的模式,让教育回归中小学校。目前,北京已提出“振兴三大球计划”——“1、2、8计划”,即一个运动项目依托2所大学,下面有4个中学和8个小学开展。实际上,这就是让体育回归校园的具体操作方法。这些好的做法,我们市南区都可以借鉴。
2、理顺体育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市南区的体育和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历了多次的分分合合,其实无论怎么整合,理顺关系才是“王道”。试拿校园足球的开展举例。如果校园足球由教育部门主抓,把校园足球定为年终考核内容,我相信所有校长都会积极支持。校园足球的主体不应是体育主管部门和足协,他们只需提供业务指导。如果校园足球的主体回归各个学校,甚至以后国少队、国青队的队员都出自学校,相信能够激励更多的学校在足球上的投入。
3、解决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一提到体育生,很多人都把他们跟差生划等号,一些体育圈和职业足球的坏风气也直接影响了校园,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练体育、踢足球了。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很多体育人才,都是非常聪明和有能力的,比如李宁、邓亚萍等等。校园体育活动其实也是娱乐,人总要娱乐,有人踢足球,有人打羽毛球。我们培养这些体育爱好者,希望以后他们因为有这种爱好人生更加幸福。不一定都练专业,但有了这个幸福观去搞校园体育,就会有更多的优秀专业运动员出现。中国足球不行,还是足球人口薄弱,薄弱的主要原因就是校园足球没有在全国开展。人生的选择是多样的,他们愿意去职业队,有水平一样可以,不愿意去的可以考大学,校园足球的模式就解决了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不一定都当运动员,但通过足球学习,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对他们一生都有好处。另一方面,一部分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还可以组成体育特长班,既保证其每天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又不耽误他们的训练。美国的艾美基学院在这方面有着先进的经验。多年来,他们培养了网球名将塞莱斯、辛吉斯、莎拉波娃、威廉姆斯姐妹、扬科维奇、阿加西、贝克尔,足球明星中田英寿等体育明星。每年有98%的艾美基毕业生都进入了大学,其他2%则成为了职业选手。艾美基不仅培养了众多世界级的优秀运动员,更重要的还成功解决了学生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其寓体于教、学训一体的办学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4、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园体育。开展校园体育,场地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市南区的学校多处于老城区,在场地方面先天不足。近年来教体部门虽然在硬件设施上都做了提升和改善,但仍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校园体育需求。在这方面,李沧区汾阳路小学的经验值得学习。汾阳路小学同样面临着场地问题,但他们没有“坐等靠”,而是积极想办法破题,因地制宜的开展适合自己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他们选择的是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场地较为灵活的乒乓球项目,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还培养出了世界冠军。
5、尝试打造市南区校园体育联盟及相关赛事。有资料统计,青岛市小学生的近视率已将近40%,初中生是60%还多,高中生达到了惊人的80%。活动少、玩电脑、打游戏,已经成为学生近视的主要诱因。这组数据警示我们,积极开展校园体育刻不容缓。如今,网球、足球和篮球等体制以外的培养模式(职业化)诞生,这也是新课题。日本每一所学校都有成立业余足球俱乐部。北京理工大学队当年从乙级联赛打到中甲的那支队伍,就是以三高足球俱乐部的学生为班底,现在三高俱乐部每年至少向北理工队输送5个以上学生。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经验告诉我,依托学校组成的具有职业化特点的各类体育俱乐部近年来充满活力。拿足球来说,海牛、鲲鹏、阿森纳等足球俱乐部纷纷在学校建立教学点,在此基础上,如能组织区一级的校园足球联赛,以点带面,势必调动起学校和老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将进一步繁荣校园足球的开展。优秀的小球员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志不在此的学生也可从中得到磨练。以此类推,尝试打造市南区校园体育联盟和相关赛事,将使体育进校园真正落到实处。(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