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培养是青岛足球的希望所在
2013年,对青岛足球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青岛重新多了一支中甲球队,这一年里,青岛足球17年来第一次从顶级联赛降级。围绕着这一年发生的许多故事,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特别是对风雨飘摇的青岛中能来说,这一年里失去了太多,相信从中也得到了很多。古语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这初冬的日子里,我们有必要对青岛中能的2013年做一个系统的回顾,不是为了再去揭看伤疤,而是痛定思痛,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对青岛足球有益的启示。
总结篇:青岛足球要创立自己的发展模式
降级,对一支球队来说,意味着什么?对只想短期依靠足球谋利的人来说,相当于世界末日,但是对于一支有远大抱负的球队,这只不过是军前小挫。翻阅欧洲豪门俱乐部的历史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球队都有过降级的经历,如曼联、曼城、切尔西、阿森纳、AC米兰、尤文图斯等等,但是在球迷们看来,这些经历不但没有影响到球队的形象,反而让人觉得,他们是经过磨难,在挫折中逐渐强大起来的团队,甚至会有一种荣誉感。
但是,中国足球职业化二十年来,我们却看到了很多降级便消失的案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些球队没有存活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投资人缺少对足球持久的热爱,恒心和意志力薄弱,一旦遭受挫折,便要轻言放弃,这些俱乐部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正如大浪淘沙一般,而最终存活下来的,才是珍品。
对中能来说,如果降级便选择放弃,只会在历史上背负骂名,之前所有的付出也都将付诸东流。况且,我们怎么能忍受北京国安将我们送入中甲的耻辱一幕?知耻而后勇,是一个男人的基本人生态度。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假如今年中能真的保级成功了,也只是苟延残喘。因为俱乐部长期以来累计了太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降级只是时间问题。矛盾在2013年出现了火山式爆发,这未必是坏事,很多时候只有在泪水和伤痛的刺激下,才会有刮骨疗毒的勇气。
2013年11月3日的工体,将铭刻在青岛足球人的心中
降级没什么了不起,关键是未来该怎么办。相信经过一个冬天的思考和总结,中能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和决心来迎接未来的挑战。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信心不动摇,青岛中能的未来仍旧是一片光明。
在此之前,中能必须要弄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球队未来的定位和发展模式。恒大依靠金钱的力量夺取了亚洲冠军,但是这种模式对绝大多数中国俱乐部来说是不可复制的,而且,恒大的金钱动力能保持多久,还要划一个很大的问号。此外,国安和鲁能等国有企业,手握强大的资源,以公共财富为支撑的发展模式,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至少这种模式现在不适用于青岛。那么,未来的青岛职业足球,依靠什么来供给能量?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一个球队想要长期生存,首先需要的就是钱,钱从何而来?一方面来自于投资人的腰包,另一方面应该是球队本身创造的价值。但是在目前的中国,职业球队还仅仅是单方面依靠投资人的投入,实际上这个“投资人”是要打引号的,因为所有的投资最终要考虑的都是产出,但在足球领域,却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那么显然,投资足球要么纯粹是“学雷锋”,要么就是出于其他目的。恒大富力等需要的是资源,鲁能国安需要的是政绩,出发点各有不同,但有一个是共同的,就是没有人能直接从足球身上挣到钱。
在这种背景下,职业球队的生存风险非常大,一旦投资人腰包紧张,或者在其他行业遭遇危机,就会殃及到足球这个“池鱼”,所以我们看到欠薪、拖欠奖金等负面消息,在中国是家常便饭。甚至有的球队因为老板出了事情,就要面临解散的无奈境地,这在欧洲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其根源就在于,我们的球队缺少自身造血的能力,这个缺陷在青岛的职业足球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因为我们的国企并非集中在垄断领域,像海尔、海信、青啤等企业,他们也要面临着残酷的市场竞争,不可能去做违背市场规律和股东意愿的事情,况且他们对足球也缺少兴趣,另外我们也没有像许家印、王健林那样的国家级财富大亨,这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足球上疯狂砸钱。这个现实,作为青岛球迷一定要面对,否则就是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
所以,青岛的职业足球一定要走自己的道路。这种道路目前来看最为有效的就是青训。而作为职业俱乐部,只有加大在青训上的投入才有可能见到回报,并且完全可以支撑球队的长期发展。
我们欣喜的看到,无论是中能还是海牛,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中能目前已经在市内六十多所中小学建立了生源基地,这种学校同俱乐部的直接对接,在国内也是一种创新。而海牛在建队之初,就在青训上加大投入,显示了俱乐部坚定的发展决心。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青岛这两家俱乐部的大力推动下,依靠广泛的群众足球基础,青岛未来一定会人才辈出,继姜宁、刘健、郑龙之后,更为年轻、出色的新秀必将涌现,青岛足球依靠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仍旧会在中国足坛占据重要的版图。
总之,2013年的青岛足球发生了许多事情,这些事情有好有坏,有欢笑也有泪水。过去已经不可逆转,未来才是希望所在。对中能来说,降级不应该是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相信球队在经历过短暂的失败之后,未来一定会以全新的面貌屹立在中国足坛。
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有朝一日,再回工体!
(青岛新闻网记者)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