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反思之二:降级非一人之祸 当局该做什么?

评论 0

2004-2013,青岛足球已经错过了十年

    2013年,对青岛足球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青岛重新多了一支中甲球队,这一年里,青岛足球17年来第一次从顶级联赛降级。围绕着这一年发生的许多故事,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特别是对风雨飘摇的青岛中能来说,这一年里失去了太多,相信从中也得到了很多。古语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这初冬的日子里,我们有必要对青岛中能的2013年做一个系统的回顾,不是为了再去揭看伤疤,而是痛定思痛,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对青岛足球有益的启示。

二 生存环境篇

    中能降级,如果这个后果仅仅由乔伟光一个人来承担,显然是有失公平的。因为灾难的背后,除了中能自身存在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发挥影响——那就是整个城市的外围大环境。

    长期以来,青岛都以足球城而自居。然而,自从2004年颐中退出足球之后,青岛的足球环境就每况愈下,这种情况集中体现在青训上,随着曲波、高明等黄金一代的逐渐老去,刘健、姜宁、郑龙、于大宝等年轻新秀几乎支撑了青岛足球近十年的发展,而更为年轻的90后球员,青岛面临后继乏人的窘状。这反映了近十年来青岛在后备人才培养上的严重落伍。而把落后的原因归结到中能身上,也是不合情理的,因为我们看到整个城市也都没有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好的发展氛围,他们甚至连一块正规的训练场地都找不到。

    自从2001年,青岛获得了奥帆赛的举办资格之后,整个城市在体育上的发展重心发生了严重的偏移,这种转移带有强烈的民族和政治色彩,一方面这座城市为承办奥运会而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同时,也因为奥帆赛的举办,青岛获得了在国际上声名远播的大好良机。站在历史的角度看,这种付出是值得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些百姓关心,乐于参与的民生文化进程,却会因此而搁浅。

    最为突出的一个表现是,在过去的十年中,青岛的城市化进展的非常迅速,多少高楼拔地而起,在这过程中,足球场地却并没有对应的增长,甚至,作为城市体育重要板块的职业足球,几乎已经没有容身之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哀。

搬家过程一波三折,中能所面临的环境不言自明

    国企退出,政府关注度下降,在这两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青岛的职业足球正不断透支着自身的能量。在此期间,是中能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在苦苦支撑,也只有在这种坚持下,青岛球迷才不至于无球可看。应该说,球队的成绩基本与投资人的实力相符合,甚至还时不时的带给人们惊喜。而乔伟光能够独自承担青岛职业足球这份重任,除了很多人所说的利益因素之外,其实更多的是出于对足球的爱,对这个城市的爱。

    在这十年间,中能始终处于漂泊不定,贫困无依的境地,直到今年,俱乐部才算勉强找到了一个可以栖身的场所,但在搬家的过程中,据说又遇到了各种阻力,某些部门的不配合甚至是掣肘,给俱乐部的发展带来了雪上加霜的不利氛围,加速了球队的坠落。

    有数据显示,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青岛对职业足球的扶持力度也是落后的。同样是民营企业,大连、长春等政府对足球的扶持力度,是青岛无法比肩的。而在泰达保级的关键比赛中,天津市主要领导甚至随队到客场助威,显示了当地政府强烈的决心。当然必须要承认,这种扶持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想要依靠政府来维持职业球队的生存是不理智的,职业体育毕竟属于市场行为。

    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在过去十年的改革大潮中,政府并没有很好的找准自身的定位,这才是造成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对一些有利可图的行业,政府充满了强烈的欲望,甚至会通过行政权力和所谓的整合等措施来垄断市场,而对一些无钱可赚或者带有公益性的行业,政府却失去了兴趣,转手扔给了民营企业,但是风险扔给了你,权力却没有下放,仍然牢牢的控制在手中,这种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造成民营资本的发展受到了层层约束。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目前的中国,足球本身就是不赚钱的行业,同时还是带有公益性的领域,足球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带给了人民欢乐,这本身就与其他行业不同,所以,这份担当,政府有理由也有责任与投资人共同来挑起。

    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最为重要的,就是创造一个好的有利于职业足球生存的环境,起码来说,应该在城市规划中,留一片土地给足球,对投资足球的企业家,应该加以鼓励和扶持。同时,在日常管理中,改变过去的官僚主义思想,由“领导”变为“服务”,尽可能为职业球队提供便利。这些,都符合现代服务性政府的定位,也是大势所趋。

    青岛中能降级,不仅给了俱乐部一次洗心革面的机会,也应该对当局有所警示。是投身于政绩体育项目,还是将更多的目光放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足球身上,值得有关部门深思。过去的十年已经错过,未来的十年,青岛职业足球将谋取何种格局?需要这个城市,而不是一个人来回答。(时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