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赛季反思之一:积压了九年的老毛病该治了

评论 0

    青岛新闻网11月11日讯 2013年,对青岛足球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青岛重新多了一支中甲球队,这一年里,青岛足球17年来第一次从顶级联赛降级。围绕着这一年发生的许多故事,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特别是对风雨飘摇的青岛中能来说,这一年里失去了太多,相信从中也得到了很多。古语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这初冬的日子里,我们有必要对青岛中能的2013年做一个系统的回顾,不是为了再去揭看伤疤,而是痛定思痛,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对青岛足球有益的启示。

    一 俱乐部管理篇

    说起球队不幸降级的首要原因,相信大部分人的看法都很一致——那就是俱乐部的管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联赛开始之初,俱乐部首先在定位上就犯了错误:放走了伊布等实用型外援,盲目引进了莫拉德、古斯塔沃和卡里莫夫,结果这三人足够廉价,但是质量也确实低劣,可以说他们对球队几乎毫无帮助,表面上号称史上最强引援,其实就是凑足了人数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俱乐部没有认真冷静的分析球队的状况,盲目的喊出了极高的口号和目标,这是从战略上犯了轻敌的错误。

    另外,球队奇迹般的开局迷惑了所有人。联赛第一阶段排名榜首,这在青岛足球史上也是第一次,但是在假象面前,俱乐部很少有人能保持冷静。而且,高层还率先喊出了要“冲击亚冠”的口号,这种外表自信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俱乐部管理者不专业、不成熟的心态。可以说,这种心态已经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只是没受过惩罚而已。

    其次,不得不提张外龙事件。对这件事情的对错我们不予讨论,因为在世界范围内,老板解雇主教练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但是在解雇张外龙的过程中,俱乐部的一些做法却很不职业。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去年解雇斯里斯科维奇的时候就已经发生过,纠纷最后甚至闹到了国际足联,但是俱乐部并没有以此为戒,反而认为自己这种不正常的做法极其聪明,岂不知这种策略是以损害青岛足球甚至中国足球的声誉为代价的。但愿今后这样的事件不要第三次发生。

    还有,球队的工资和奖金不断被曝出有拖欠的传闻,尽管俱乐部已经多次声明从不拖欠球员工资,奖金是累计一段时间再发,而且很多中超俱乐部都是这样做的。但是我们看到实际的情况是球迷、球员和媒体都不满意,球员对俱乐部缺少归属感,球迷认为中能是在骗人,这种损害人心的做法长期以来都没有引起高层的重视。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以说,没有有效的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团队。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管理并非指俱乐部对队员的管束,而是俱乐部自身的管理。中能接手足球九年以来,管理团队也在不断壮大,但是质量却没有质的提高,反而积压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过去的日子里看似无关紧要,但是一旦与今年下半年的成绩相关联,就会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这就好比一个人已经累积了9年的疾病,总有一日要病来如山倒。

目前俱乐部的文化仅仅体现在口号上

    如果让我们反思一下中能在管理上的问题,可以集中在三个层面:首先是俱乐部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服务团队。俱乐部团队包括管理层,专业知识能力匮乏,水平不高,有些甚至本身对足球缺少足够的热情,如此一来,便导致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就是出现所谓的“外行领导内行”,管理层和教练团队分工不明确,互有交叉,从而产生了矛盾。

    第二,俱乐部需要严格完善的“制度化”。我们看到,在俱乐部的正常运行中,人为的因素太多,个人的性格、行事方式等良莠不齐,对团队的团结、公平都形成了破坏,人心难以聚拢,创新也很难发生。未来,俱乐部应该用制度来规范员工和管理层,制度犹如现实中的法律和规则,要让所有人有敬畏之心,如此一来做事有了依据,可减少争端,提高效率。用法治代替人治,这应该是大势所趋。

    第三,俱乐部应该尽快确立企业文化。也许中能集团本身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是我们知道,足球和其他行业是截然不同的,它是在非常残酷的市场环境中去竞争,成绩要放在全国甚至全亚洲去做对比,而且这个行业越来越透明,一些在其他领域行得通的办法,用到足球上将漏洞百出。所以,抛弃“小哥”式思维,建立符合足球发展要求的企业文化就显得非常必要。这种文化更是一种信仰,让球员、球迷包括员工都会有信任感,认同感。而且会形成个性,建立良好的氛围,将俱乐部打造成员工和球员的另一个家。

    当然,在中超大多数俱乐部管理都存在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可能要求中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但是,目前球队降级了,俱乐部想要从头再来,就需要有洗心革面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况且中能在资金、政府扶持等很多方面都不占优势,所以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打铁还需自身硬,建立一个高效、团结、制度化、个性化的团队,是中能重新再来的首要保障。(青岛新闻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