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推行住宅产业化 房子“零部件”在工地组装

    还记得小时候玩搭积木吗,天真地给自己建造一所“房子”。记者昨天从城阳区质监站获悉,全市首家生产“房子零部件”的公司在棘洪滩诞生,使得这一切变成现实。楼梯板、墙板像商品零部件一样在工厂里生产,然后运到工地组装起来,尘土飞扬的场面不见了,工业化的神奇将工地“搬进”了工厂。 流水线造房子“零部件”

    传统的现场浇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工厂流水化作业。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棘洪滩青岛新世纪预制构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着,有组装墙体的,有制作楼梯的,还有组装配套小组件的。

    组装模具、两次浇筑混凝土、铺放保温层……在浇筑墙体操作台上,技术人员正向墙体模具里浇筑混凝土。“我们正在制作楼房墙体,一个墙面大约需要24个小时。”技术人员说,施工时,这种水泥墙板直接和混凝土浇成一体,而且墙板是发泡水泥板,外墙不用再抹灰。此外,制作过程中保温层就包进墙体,不用二次粘贴,避免了保温材料燃烧、脱落的隐患,还能更好地解决外墙渗漏问题。“使用时不用再抹灰找平,可以直接刮腻子。”技术人员说,这种墙体比传统墙体薄了大约10厘米,100平方米的房子可增加6%左右的使用面积。 “搭积木”一样造房子

    记者来到位于即墨的一处商品房施工现场。建筑工地好比一个大型积木堆放场,这边是整齐的预制楼梯,那边摞放着墙板、叠合板,成堆的水泥和砂石不见了,只有高高的塔吊不停地抓起落下。“住宅产业化摆脱了传统建筑粗放式生产模式,采用‘工厂化造房’让城市建筑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城阳质监站副站长孙明基说,所谓产业化拼装是预先在工厂按照标准将墙体、楼梯、顶板等构件预制后,运到工地进行现场拼装,实现“搭积木”一样造房子。“目前,整个工程的叠合板、楼梯、空调板、阳台板和部分内外墙,约三分之二的零部件实现产业化预制。”工程项目经理李永荟说,如果现场浇筑住宅的误差以厘米计算,那么产业化住宅的误差仅以毫米计算,粘合构件的专用胶强度甚至超过了混凝土,这让产业化房屋的质量绝不逊于目前的现浇住宅。机械压制的外墙、保温、垫层组合的三层墙体的精度、密实度和保温性能也远超人工现场加工。 产品质量可控性强

    为什么要选用这种产业化呢?“作为开发企业,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李永荟道出其中优点,“零部件”提前在工厂生产,能节省三到四成的工期,同时人工成本也会极大降低。如果按照目前的效率计算,预计可减少近30%的劳务用量;如果将来实现100%产业化,预计可降低近九成。尤其体现在节省时间上,实现产业化生产,工程施工不必再看天气“脸色”。产业化施工还可以让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率几乎变为零,扬尘、污水、噪音的产生量也将明显降低。

    “从安全上讲,建筑工人不必再当‘蜘蛛人’,而是被工厂产业工人所取代;从建筑质量上讲,产品出厂之前都要经过质量验收,质量可控性更强,避免个别小楼盘偷工减料。”孙站长说,产业链还能带动50多个产业、2600多种产品。 展望 住宅将成工业品摆放平台

    “去年青岛市出台住宅产业化实施方案初稿,在这一点上,城阳区走在前面。”城阳质监站相关负责人说,棘洪滩这家企业原来是生产桥梁预制构件的,经过购进设备、技术改良后成为青岛市首家“吃螃蟹”的企业。目前,已与即墨一家房地产项目签订合同,拿出两个楼座作为试点。

    “住宅产业化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不乏先例,但在青岛还是个新鲜事物,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生产成本、生产规模、工人熟练程度、产业链配套等。”该负责人说,目前,房子的外部框架柱还采用现场浇筑,未来更多的“部件”会进入工厂生产。不仅是商品住房,连保障房也会用上“拼装房”。

    目前,城阳区正在努力探索和建设未来工业化住宅项目,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开发加入进来。可以设想,如果未来住宅可装卸、可更新,住宅将成为工业品的摆放平台。 记者 王涛通讯员 矫超 于宗水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