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免费堕胎提议引争议 被指纵容青少年性行为

评论 0

    反对

  成人社会不能一错再错


  诚然,卫爱民律师建议公立医院实行“学生堕胎免费制”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依笔者之见,如此做不仅不能封堵或者减少青少年做人流手术,相反会助长这一现象—反正做人流免费。其实,这是个馊主意。对待学生做人流,我们成人社会想的,不应是治“标”,而是治“本”。

  学生是未来的栋梁,为何心甘情愿地踏入“禁门”?对此,大人们要理清孩子的“非常生态”,多一些反省、思考和整改:是什么造就如此局面?为什么这些孩子缺少廉耻责任?要我说,别只批评孩子,成人社会才是罪魁祸首。

  作为社会,没有给孩子成长提供一个好的孕育环境。灯红酒绿的都市夜晚,男孩、女孩都可以用“青春”赚钱,然后把自己装扮得“光怪陆离”;暧昧的路灯下,青少年耐不住性的欲望,到处开房,大小医院、诊所为“人流”、“堕胎”大开绿灯;一些成人,悖逆家庭责任,或婚外恋、或包养年轻人,搅乱了社会的性生态;网络上,充满色情、暴力、堕落的视听充斥生活;到处都是“无痛人流医院”,给青少年一种人流无所谓的假象……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难免出现各种有悖人伦道德的错误。

  作为家长,没有给下一代很好的教育和示范。面对“独苗”,家长把对孩子的疼爱变成了溺爱,让孩子在鱼目混珠的社会自由放任。还有一些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很消极,甚至玩世不恭,打架、闹离婚、婚外恋、不关心孩子情感等,孩子要么没有“摇篮感”,要么失去父爱,要么失去母爱,孩子成了“边缘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孩子的每一个过激行为,与家长的“上梁不正”有密切关系。

  作为学生,不能明辨是非,甚至在各种社会因素“培育”下,性观念异常开放,完全不顾后果。要想让性征成熟、心理幼稚的孩子们告别“成人身、孩童心”,成人社会须从小告诉他们人流的严重后果,引导他们年轻时多珍惜青春年华、多积累生存本领,自觉远离性无知和性放纵。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过:“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所以,成人社会要时常告诫孩子,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对自己负责。

  质疑

  应以教育和服务路径解决


  减少学生滥做人流的问题,主要应以教育和服务两种路径解决。教育,一是性知识、避孕知识教育,二是责任教育。相对于“社会包容度”、“个性自由”观念的开放,中小学性知识、性道德方面的教育远远滞后。北京市教委表示,关于增设性教育课本、课堂,一直在推进,但是有难度。比如性教育的尺度放开到多大,业内存有争议。而我认为,所谓“难度”、“尺度”,主要问题在观念上。事实上,信息时代里,学生们绝不缺少获取各种“知识”的途径,那么学校就更有责任向学生传播正确的知识。一方面是阻隔不健康信息乏术,另一方面,传播健康知识上又要顾虑“尺度”,其实是在回避现实,自欺欺人。

  性道德与责任教育或许比知识的传播更重要,而这种教育首先需要务实心态,不能搞空洞说教,更不能板起面孔高谈原则,而应是润物细无声。不能不说的是,一些学校几乎把所有的教育努力都用在升学率、分数上,而对“出事”的学生动辄以停课、开除的简单手段进行“有效教育”。学校教育存在空白点,是不是导致“学生人流”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反思和检讨。

  所谓服务,就是提高学生获取避孕器具的便捷度。许多发达国家,都有老师向学生发放安全套的做法,它们实行了很多年,并没有出现“洪水猛兽”的问题。或者说,与下一代身心健康问题相比,某些意识与“尺度”的重要性应该退让一步。